前不久在美國拉斯韋加斯舉行的全球最大消費電子展(CES)上,來自中國內地的一家企業因涉嫌侵犯美國加州公司獨輪滑板專利技術,遭到美國聯邦執法人員查抄并被迫撤展。雖然“中國制造”的產品遍布全球,但“低質量”、“山寨”等世界印象,常常讓中國制造一直處于低端市場,顯有企業進軍國際高端產品行列。近些年,國家倡導“智能制造”,提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力促中國制造業向高端、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
目前,在多個領域(包括
食品機械行業),中國制造只是體現了一種規模上的“大”,一種總量上的超越,而不是質量上的超越。中國食品機械行業內能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屈指可數,大多數都是產品雷同,核心技術不強的中小企業,雖然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如果停滯不前,很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衰敗。
據了解,一個產品的制造過程,包括品牌培養、研發、生產組裝、銷售等過程。而中國制造主要參與的就是生產組裝這個階段,是需要大量勞動力,也是技術含量與增值最少的一個階段,也是我國制造業主要參與的一個流程。而制造業比較先進的國家,比如美國、德國、歐洲等國家,則壟斷了一些產品的品牌收益、研發收益與銷售收益。這是制造業產品最核心的價值、也是收益最大的價值。處在“食物鏈”底端的絕大多數中國企業表示很“受傷”。
如何打破國際上對“中國制造”的刻板印象,推動中國食品機械制造業變大變強,是當下食品機械行業發展的最大目標。筆者認為,首先要立足國情,其次要技術創新。
雖然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把勞動力成本較高的制造業組裝階段轉移到中國這樣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廉的國家是一種必然選擇。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口優勢不再,制造業為獲得利益最大化,自然將轉移陣地。不過,若到那個時候,中國還不能承接先進制造的上層部分,又無法擁有“廉價勞動力”優勢,恐怕就尷尬了。筆者認為,中國食品機械行業作為中國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轉變的過程中,要做好向“智造”的過渡,打好基礎。
此外,中國食品機械行業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擁有自己核心技術的企業少之又少。這是我國企業與國際上知名企業競爭中較為劣勢的一面。由于我國食品機械行業起步晚,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技術差距,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企業都是“拿來主義”。這樣的成長模式,不僅不利于我國食品機械行業的健康發展,還會引來更多的貿易糾紛。隨著大家對“商標權”、“專利權”等的重視,越來越多靠模仿、山寨他人產品為生的中國食品機械單位將步履維艱。因此,筆者奉勸這些制造商要“懸崖勒馬”,投機取巧畢竟不是謀求長遠發展的根本方法,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才是王道。只有自己掌握了產品的核心技術,才能在市場上擁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
2016年已經拉開帷幕,“十三五”的號角吹得響亮,在此期間,中國智能制造必將成為發展的主旋律。中國食品機械設備行業應該抓住歷史發展機遇,積極尋求行業突破,立足國情、創新技術,推動我國真正走向世界制造大國和制造強國。